在國際會議實際接觸與聆聽皮膚科雷射鼻祖Rox Anderson教授演講的感想+大師演講全程筆記 (2023.6.24)

在國際會議實際接觸與聆聽皮膚科雷射鼻祖Rox Anderson教授演講的感想+大師演講全程筆記 (2023.6.24)

皮膚科  王修含 醫師 

前言

最近到韓國演講時,很榮幸能坐在皮膚科雷射傳說級大師Prof. Rox Anderson旁邊,並由他擔任演講座長與介紹人,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學術上的實用建議與收穫。




對皮膚科醫師而言,Rox Anderson之於皮膚科雷射的地位,就猶如台積電TSMC創辦人張忠謀先生(Morris Chang)之於半導體晶圓代工的地位,兩位都是該領域的鼻祖,也是這些科技發展過程中,改變整個世界的「奇點」(singular point)創造者,他們創造的新事物,都影響了全球數以億計的人類。

一開始只想到要把這個難得的經驗與感想永遠銘記在心,而沒有想到要把它以文字記錄下來,還好遇到鄭惠文醫師提醒,由於這是極為難得的機會,應該分享近距離與大師接觸的心得。因此在會議結束後,趁著記憶猶新,在此將與大師互動的過程和心得感想化為文字,希望能永久留存。此外,經過努力回想,並且查閱大師過去發表的論文之後,將他的演講內容擇要筆記,期望能讓他的演講啟發更多未親臨現場的醫師,進而將這些珍貴的研究發揚光大,澤被更多的皮膚科病患。

皮膚科小故事

在發表感想前,先複習一個皮膚科醫師都知道,也是所有受惠於現代皮膚科雷射科技的人,都值得了解的歷史故事:
1. 愛因斯坦在1917年即提出了雷射原理的論文,但製作困難,只流於理論推測。

2. 時間不斷流動,40幾年就過去了,直到1959年,Theodore Maiman才以紅寶石為工作介質材料,製作出歷史上的第一部雷射機器。

3. 自1963年起,皮膚科醫師開始嘗試拿「新工具」治療,然而以現在的眼光回看,這些工具並不完美,很像只是「新玩具」,或是生硬地拿了砍柴的斧頭來削水果。紅寶石雷射、氬氣雷射、二氧化碳雷射紛紛上場治療皮膚問題,但熱傷害常造成可怕的肥厚性疤痕與皮膚色素異常。

到這個階段,不管是治療皮膚疾病,或是處理皮膚不美觀的色素,都會落入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」的困境,把不想要的疾病或色素斑、血管瘤打掉,卻留下難看可怕的疤痕,實在讓醫師和病人都難以抉擇。

時間持續流動,20年的光陰一下又過去了,皮膚科雷射技術仍無大幅變化。值得慶幸的是,在1983年,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,時年僅有33歲的哈佛大學Rox Anderson醫師提出「選擇性光熱分解」(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)理論,並發表在Science期刊,可參見Science 1983;220(4596):524-7. doi: 10.1126/science.6836297. 

這個重大研究突破,就像在漫漫黑夜中打開一盞明亮的巨型探照燈,讓皮膚雷射醫學開始指數性發展。從此皮膚科醫師可以要打斑,就只打斑,要打血管瘤,就只打血管瘤,不會有疤痕這個猶如「達摩克利斯之劍」的可怕後遺症,懸在病人的頭頂。這個劃時代的研究,啟蒙了之後所有應用皮膚科雷射的醫師和工程師們,也造福了全世界,迄今可能已有數以「億」計的患者與求美者受惠。

中國古語有云:「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長夜。」在皮膚科雷射領域,也有類似的現象。當年1983年的論文距離現在已有40年,但我仍然很幸運地找到這篇大作且保存起來。在我心目中,Prof. Rox Anderson就是啟蒙我進入皮膚科雷射領域的大師,在欽佩他的貢獻之餘,只能把他視為教科書上的傳說級人物,私淑而無法親身接觸與請益。
註:
1. 「選擇性光熱分解」(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)的原理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的簡介https://www.skin168.net/2013/10/laser-ipl-radiofrequency-plasma-skin.html
2. Prof. Rox Anderson同時也是飛梭雷射、冷凍減脂技術的發明者。


緣起

今年很榮幸再度受韓國皮膚科醫學會(Association of Korean Dermatologists, AKD)和韓國皮膚雷射大師Dr. Geun-Soo Lee的邀請,到兩年一度的亞洲皮膚科國際大會Korea Derma發表兩個演講,講題分別是電波拉皮和皮秒雷射:
1.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onopolar radiofrequency for skin rejuvenation (2023.6.23)
2. Enhancing the results of picosecond and nanosecond laser by safely amplifying the photoacoustic effect: Physical analysis with clinical validation (2023.6.24)

與韓國皮膚科雷射大師Dr.Geun-Soo Lee合影




與大師互動的過程

在開會前看到大會議程表上,我的皮秒雷射演講被分配到最大的講堂,並且由Prof. Rox Anderson擔任座長,平時演講不會緊張的我,開始焦慮起來,擔心會被大師的「十萬伏特」電得「金光閃閃」,畢竟座長是皮膚科雷射的「祖師爺」,也是我衷心景仰已久的雷射導師。於是在抵達首爾後,也是演講前的兩個晚上,把早已滾瓜爛熟,在台灣和其他國外會議上已經報告過多次的投影片,再度精煉和準備,甚至坐著面對旅館書桌就睡著了,直到天亮才突然驚醒。

演講當天進入會場,發現我的座位,被安排在Prof. Rox Anderson的旁邊,而且就在演講台上與其他講師一字排開,相當隆重與盛大,這個氣氛讓我更加緊張了。在準備上場前,在台上聆聽其他講師,包括台灣皮膚科大師黃柏翰醫師精彩的演講,此時我用眼睛餘光觀察Prof. Rox Anderson,發現他表情非常嚴肅,專心聽著演講,然後不停做著筆記。

時間過得很快,輪到我上台了,很榮幸由Prof. Rox Anderson親自向聽眾介紹我的簡歷,演講過程很順利,回座時Rox向我微笑,跟我說他對我的研究有興趣,有許多問題想問我。報告裏面塞了一堆物理公式和實驗,對一般人應該很枯燥,能得到大師的首肯,讓我相當地高興。後來據林政賢醫師跟我提到他在會議過程的觀察,Prof. Rox Anderson一邊聽演講還一邊點頭,應該是真的覺得有趣吧?隨後在台上他很親切地和我聊天,還跟我提到他常用高能量雷射來治療,而我演講中提到,為了兼顧治療安全和雷射能量穩定度,把雷射能量利用透鏡刻意削弱後再疊加的方法頗為特別。此外,因為我的研究涉及雷射光聲效應產生的超音波,在演講結束離座時,他特別跟我提到,雷射造成的穴蝕效應(cavitation),是相當有前景的研究。整個聊天過程讓我收穫不少,且有如沐春風的感覺。會後許多敬仰他的各國醫師紛紛湧上講台,希望和他合影,他也很隨和地耐心一一合照,完全沒有刻版印象中神級大師的架子。受邀到大會演講的多位台灣醫師,也一起和大師合影,並邀請他日後有機會也可以到台灣訪問。



 




Prof. Rox Anderson後來在大會也有發表專題演講(plenary lecture),我很幸運地坐到第一排的位置聆聽。專題演講前後,湧到現場要求和大師合照的人潮更多了,後來韓國皮膚科醫學會會長Prof. Oh乾脆請所有現場醫師,一起站到講台上和Prof. Rox Anderson合影,足見大師的魅力。這次和大師近距離接觸後,大師也把他的email給我,這真是讓人十分開心的事。



 

感謝眾多好友與學長姐幫我攝影

在這場我會銘記一生的演講,每個時刻和相關影像,對我個人都是非常珍貴。感謝現場與會的攝影專家林政賢醫師、超級熱心的香港張潤立醫師、在國際雷射大廠Quanta System任職高階主管的多年好友Cathy Chiu、還有台大學姐廖怡華教授、建中學長張英睿醫師,幫我捕捉了許多值得保存一輩子的瞬間影像,實在衷心感謝!



以下是本篇文章含金量最高的內容:Prof. Rox Anderson的全程演講筆記

Prof. Rox Anderson的演講極有啟發性,實在讓人非常佩服!為了避免日後忘記,也讓他的演講可以啟發更多未親臨現場的醫師,在此將他的演講內容簡述如下:

Title: New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in Dermatology

Speaker: Prof. Rox Anderson MD
Lancer Chair in Dermatology,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(MGH), Harvard Medical School, Boston MA, USA

Disclosures (利益揭露): 共有三項,包括Paid consultant/equity holder with ……, Patent royalties from MGH, 但第三項很有趣: I am an unpaid consultant for Everybody including you (and, vice versa  ),這是大師的幽默,也是給現場醫師的福利。



演講內容說明了”Five stories of emerging treatments”,這五大方向有些也是他正在進行中,且獲得一定成果的研究,包括:

1. 用基因、病毒和細胞進行皮膚治療

Prof. Rox Anderson提到這個「海嘯」即將來臨,這次COVID-19疫情開始使用的mRNA疫苗開啟了一扇大門,未來人類將可以合成任何蛋白質,此外還有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(CAR-T cells)、用於基因傳遞的designer virus將會上場,這些方法都會藉由生醫工程來結合運用。例如:
CART-T細胞已有6種取得許可證,未來還有超過30種可望用於治療實體腫瘤。

CRISPR與其它基因編輯方式,以及病毒載體,將可用於治療單基因病變造成的皮膚疾病,包括recessive dystrophic EB, 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。例如2022年發表的臨床試驗研究,利用皰疹病毒為載體,將第七型膠原蛋白的DNA送入細胞,進而治療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。相關文獻可參閱Nat Med. 2022 Apr;28(4):780-788. doi: 10.1038/s41591-022-01737-y. Epub 2022 Mar 28. In vivo topical gene therapy for recessive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: a phase 1 and 2 trial

2. 全層皮膚的皮膚取芯針裝置(Full-thickness skin coring needle devices)

傳統上,要進行全層皮膚移植(FTSG),必須從病人身上另一個部位割下一塊皮膚,經過處理後移植到身體另一部位(例如重視美觀的臉部),但後果就是取皮的地方會留下疤痕,而且適合取皮的地方有限。

Prof. Rox Anderson與其團隊在2021年發表的論文,發現汽化式飛梭雷射在多次治療後,可有效地治療燒燙傷造成的肥厚性疤痕 (Ann Surg. 2021 Dec 1;274(6):e574-e580. doi: 10.1097/SLA.0000000000003576. Fractional Ablative Laser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Hypertrophic Burn Scars: A Prospective Study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utcomes),小於0.5mm的小型全層皮膚傷口(full-thickness skin wounds)會快速癒合,不會出現疤痕。基於這個發現,他思考到,是否有可能利用這個原理,讓全層皮膚移植的取皮處,不會出現疤痕呢?

因此他發明一種特殊的coring needle儀器,以full-thickness micro skin tissue columns (MSTCs)的方式取皮,讓取皮部位不會留下疤痕,意謂著從此病人除了不會有疤痕的困擾之外,植皮的總面積也不再受限取皮部位的限制,可以大幅增加。而且這個方法也可以用來消除皮膚鬆弛,是皮膚抗老化研究上的進展。相關研究可參見:
Sci Adv. 2021 Oct 8;7(41):eabj0864. doi: 10.1126/sciadv.abj0864. Epub 2021 Oct 8. MagneTEskin-Reconstructing skin by magnetically induced assembly of autologous microtissue cores
Sci Rep. 2021 Jan 18;11(1):1688. doi: 10.1038/s41598-021-81179-7. Multi-faceted enhancement of full-thickness skin wound healing by treatment with autologous micro skin tissue columns

在將此科學概念落實到臨床應用時,他們的團隊一開始製作的這種取皮儀器原型,只能一次取12個skin columns,目前已進步到使用無菌的拋棄式裝置,可自動化取320個skin columns,而且在取皮後,將取的全層皮膚保留在儀器內部,然後再直接注射到需要移植的部位。
飛梭雷射可有效治療疤痕,並且讓受紫外線破壞而光老化的皮膚年輕化(rejuvenation),但無法減緩皮膚的鬆弛。與飛梭雷射相比,這種coring needles,在改善皮膚鬆弛的效果優於飛梭雷射的作用,Prof. Rox Anderson展示了數組治療前後的案例照片佐證之。

此外,Prof. Rox Anderson也發現,如果利用coring needles或汽化式飛梭雷射,在皮膚製造許多小傷口後,隨後使用彈性繃帶(elastic adhesive dressing)將傷口封閉,可以改變皮膚收縮的方向,而不會受到原本的皮膚張力線(skin tension lines)影響,這個方法可以改善皮膚的緊緻程度,達到緊膚(skin tightening)的效果。相關研究可參見:
Lasers Surg Med. 2016 Mar;48(3):264-9. doi: 10.1002/lsm.22444. Epub 2015 Dec 2. Micro-fractional, directional skin tightening: A porcine model
Lasers Surg Med. 2018 Jan;50(1):64-69. doi: 10.1002/lsm.22748. Epub 2017 Oct 23. Significant skin-tightening by closure of fractional ablative laser holes
 

3. 可注射的「冰」(injectable ice),用來影響富含脂肪的組織

目前許多人耳熟能詳的「冷凍減脂」,其實是奠基於Prof. Rox Anderson團隊在2008年發表的研究(Lasers Surg Med. 2008 Nov;40(9):595-604. doi: 10.1002/lsm.20719. Selective cryolysis: a novel method of non-invasive fat removal) 原理來自於1970年代開始發現的一連串「冰棒脂肪炎」(Popsicle panniculitis)案例報告,最早發表的案例可在這篇文獻查詢N Engl J Med. 1970 Apr 23;282(17):966-7. doi: 10.1056/NEJM197004232821709. Popsicle panniculitis.  

第一台實際應用於臨床治療的儀器CoolScupting問世後,從2012年迄今,已有超過2500萬人接受過這項治療。而這項治療常見的副作用是,治療部位可能在治療後1-2個月發生暫時性感覺遲鈍(reduced sensation)的現象。因此Prof. Rox Anderson開始思考,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注射的方式,可以發揮「選擇性冷凍減脂」(selective cryolipolysis)的效果呢?

Prof. Rox Anderson和他的團隊發明一種「冰漿」(ice slurry)配方,成份包括0.9% NaCl + 10% glycerol,可以注射到脂肪部位來破壞脂肪,在臨床前動物實驗取得良好效果後,在2021年正式發表人體研究報告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. 2021 Sep 23;9(9):e3818. doi: 10.1097/GOX.0000000000003818. eCollection 2021 Sep. Injection Cryolipolysis: First-in-human Study。

一般人看到這個標題和說明,可能會想到減脂、體雕,的確如此,這個治療可以選擇性地消除脂肪組織(selective removal of fat)。但是大師的想法是超越一般人的,Prof. Rox Anderson還把腦筋動到另一個富含脂肪的組織,也就是「神經」,因為神經的髓鞘(myelin sheath)是由富含脂肪的髓磷脂(又稱髓鞘質,亦即myelin) 構成的,低溫會讓髓磷脂結晶化,讓神經失去髓鞘而無法傳遞信號,而髓鞘的修復雖然需要長期進行,但修復後即可恢復神經傳導功能。如果把這個方法注射到神經部位,就可以不會傷害神經,但卻可以達到持續性神經阻斷,也就是止痛的效果,讓這個治療不止造福愛美人士,也可以幫助苦於神經疼痛的患者。一般的止痛藥只能維持數小時,而這個方法可以維持6-8週,目前要進一步確定此法較適合治療急性疼痛或慢性疼痛?有些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,相關研究可參照以下文獻:
Anesthesiology. 2020 Jul;133(1):185-194. doi: 10.1097/ALN.0000000000003124. Neural Selective Cryoneurolysis with Ice Slurry Injection in a Rat Model
Sci Rep. 2022 Nov 18;12(1):19891. doi: 10.1038/s41598-022-24178-6. Fast-acting and injectable cryoneurolysis device

4. 在皮膚神經纖維瘤(cutaneous neurofibromas)惡化前就加以治療

第一型神經纖維瘤是由單基因(即neurofibromin)變異導致最常見的疾病,發生率約1/2000,其中有一半是自然發生,另一半是遺傳導致。它雖然是個良性疾病,但後期的發展可能會對病人造成極大的痛苦,包括全身突出許多腫瘤,造成嚴重毀容與身體畸形,有些電影就是以此疾病為背景拍攝,例如1980年代的「象人」(後來象人原型的患者,被診斷為另一個罕見疾病Proteus syndrome),以及2019年上映的Chained for Life (人生束縛)、2022年宣布拍攝,由Sebastian Stan主演的《A Different Man》。

傳統上,對於早期發生的皮膚神經纖維瘤的標準療法是:忽視它(neglect)。Prof. Rox Anderson提到曾有整個家族的病人想請他治療,但因治療技術的限制,他卻愛莫能助。因此他就起心動念想要研究這個疾病,讓這些病患不再因為外表的畸形遭受痛苦。他的團隊想到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,也就是阻斷腫瘤下方血流,讓腫瘤萎縮。為了這個目標,他們先在2021年發表了用超音波量化評估皮膚神經纖維瘤的研究,這個研究是用來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基礎,這篇研究可參見Neurology. 2021 Aug 17;97(7 Suppl 1):S32-S41. doi: 10.1212/WNL.0000000000012428. Epub 2021 Jul 6. Validating Techniques for Measurement of Cutaneous Neurofibromas: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

確立評估效果的研究方法後,他們落實讓腫瘤血管栓塞的治療方法很巧妙,也就是先用儀器輕柔地吸起病灶皮膚(gentle suction),讓目標區域的血管充血,然後再用波長755 nm的高能量亞歷山大雷射照射血管,讓它們發生栓塞(infarction)。

他們比較了不同的能量型式(例如射頻電波RF與雷射),以及不同的雷射波長的效果,並研究配合病灶注射化學物質(亦即deoxycholate),評估指標包括治療效能、安全性、治療疼痛度、治療速度、是否需要高科技、對病灶的選擇性(這是Prof. Rox Anderson一貫的研究風格,也就是不傷及無辜的正常組織)……等。

Rox團隊進行了四組實驗:疼痛程度(Pain score)排序是980 nm (7分) > RF (4分) > 755 nm (3分) > Deoxycholate (2分)。以腫瘤體積變化作為效果判斷標準,排序是 RF (~35%) > 980 nm (~29%) > 755 nm (~26%) > Deoxycholate (~25%),四組的效果其實並不會差異很大,RF組的效果也只比雷射組略高一些。

最後選定脈衝時間3ms的長脈衝亞歷山大雷射(波長755 nm),配合病灶注射deoxycholate,這兩個方法是疼痛度最低的,而且施打雷射時同時將皮膚吸起來,讓雷射產生「光熱栓塞」(photothermal infarction),而注射deoxycholate可造成腫瘤細胞膜裂解。目前這個研究的早期結果已有成效,期待未來研究能更加成熟,造福飽受此疾病肆虐的神經纖維瘤患者。


5. 直接治療皮脂腺的痤瘡治療

如果說前面4項研究只是少數人在意的問題,Prof. Rox Anderson目前在研究的第5項工作,可說是所有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,也就是「青春痘」(痤瘡)。痤瘡可能會造成皮膚疤痕,傳統的抗生素治療,目前在全球都遇到細菌抗藥性突變的挑戰,為了避免疤痕,許多病患最後都需要使用口服A酸。口服A酸雖是目前治療痤瘡的「聖藥」,但使用上仍有些限制,例如可能造成畸胎、病患須定時抽血檢驗、使用者不能捐血等不便,而光電療法雖有其效果,但常常都是短暫作用。

過度活躍的皮脂腺,是造成痤瘡惡化最重要的原因,如果能直接治療皮脂腺,就可以「直搗黃龍」。雖然2012年就有研究指出1726 nm雷射可望對皮脂腺造成「選擇性光熱分解」,但需使用「自由電子雷射」(free electron laser),意味著這種雷射只是理論上可行,不可能應用在臨床醫療,因為當時這種雷射需使用高能量電子儲存環(high-energy electron storage ring),例如要由美國Jefferson National Accelerator提供服務。查詢相關資料,這個提供加速器的機構全名是Thomas Jefferson National Accelerator Facility (TJNAF),通常簡稱為Jefferson Lab或JLab,它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,佔地高達214英畝,相當於87公頃,這樣的雷射裝置,成本相當高昂,無法廣為普及。

Prof. Rox Anderson花了超過十年的研究,研發了新型的1726 nm雷射,把它的體積縮小到目前皮膚科診所常用的雷射大小,而且可以在每次擊發時,監測皮膚溫度,同時兼顧安全性和有效性,雷射治療目標是大的皮脂腺,目前長期追蹤其治療效果,頗為讓人滿意。

結語

附帶一提,今年(2023年)三月,有幸獲得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彭賢禮理事長推薦,到歐洲Monaco參加AMWC年度大會並發表演講。當時聆聽來自盧森堡的Dierickx醫師報告”New Technologie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”專題時,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,其中就有提到以上Prof. Rox Anderson進行的多項研究與應用。在本次韓國會議,得以聆聽大師本尊親自闡述研究思路與研究過程的抉擇,得以更加深入了解與體會這些內容。期待這些研究在未來,能在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況下,廣為普及,以可負擔的費用讓所有的病患,甚至所有人類皆得以受惠。

此外,也再次感謝韓國皮膚科醫學會(Association of Korean Dermatologists, AKD)和韓國皮膚雷射大師Dr. Geun-Soo Lee的邀請,能參與每屆都是如此高水準的皮膚科與美容醫學國際大會Korea Derma,真是個人莫大的榮幸。韓國皮膚科與美容醫學的學術研究水準,是全球有目共睹的,台灣醫師在相關領域的表現,也是揚名世界的,因此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國際會議在台灣和韓國舉辦,希望全球化的現代學術社群,能多多交流,更加精進彼此的技術,讓病患得到更高水準的治療品質。

本站文章版權所有,歡迎非商業性「部份」轉載(請勿全文轉載),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(皮膚科王修含醫師)與出處(skin168.netskin168.comskin168.org),禁止更動內文,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。】